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中加楓華國際學校 編輯:佚名
中加楓華國際學校從來不把勤奮和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不鼓勵學生盲目勤奮,我們注重引導學生找對方法,獨立思考。這與猶太人的教育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也是國際化教育的趨勢。
猶太父母禁止孩子課前預習功課
預習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已經流行了好些年,特別在亞洲的華人家庭里,非常受推崇,或者說是太多太多家長自然而然在用的家教法則。然而,在同樣是亞洲國家的以色列,大多數猶太家庭,都覺得“贏在起跑線”是荒誕的,且危害大大。
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預習”。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課前要預習”,但仔細對比一下“預習”和“復習”,到底哪個更有效率?到底哪個能花更少時間收獲更多效果呢? 猶太人認為復習更重要。相同的內容,**次學習和第二次學習時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會有極大的差異。預習就是一種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孩子每個階段原本都有需要學習的內容,但不少父母就是享受讓孩子早一兩年學將來的知識,看到孩子比別人“快”就滿滿自豪。但事實是怎樣的呢?這些孩子,花大量課外時間學習將來的知識,但在學校上課時卻提不起勁,因為課程都學過了,想要認真上課也無法專心。
這些背負“贏在起跑線上”使命的孩子,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得勤奮”,學習得勤奮,練習才藝得勤奮。
但是“勤奮”得有三個前提。**個前提是,方向要正確。方向若不對,越認真會造成越大的損害;第二個前提是,方法要正確。如果不曉得正確方法,再怎么認真讀書也無法獲得好成績;它的第三個前提是,要有效率。如果想有效率地認真做事,就不能盲目蠻干,而必須深思熟慮,尋找有系統、有創意的多元性方法。 猶太人認為久坐在書桌前是最糟糕的學習法,因為大腦討厭一成不變、反復的動作。當外界的刺激單調乏味時,大腦會分泌較多的慢速波,造成注意力下降,想要打瞌睡,因此大腦對刺激的反應也會變得遲鈍,很快就會忘記學習過的知識。花大精力“威逼利誘”孩子多學一點,多學一點,其實喂過就吐,根本沒有吸收。
值得關注的猶太“哈柏露塔教育法”
世界上有30%的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盟學生,都是用一種叫“哈柏露塔”(Havruta)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楓華采用的就是“哈柏露塔教育法”哦) “哈柏露塔”的原意接近英文的fellowship,有伙伴關系、友誼的意思,核心概念是兩人一組,透過提問、回答及反駁來進行討論與辯論。 但重點不在于辯論輸贏,而是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傾聽與思考。它注重培養孩子“由內而外地學習”,可以不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自主高效學習。
東方人透過背誦學習,西方人透過發問式的對話和討論學習。這是因為,東方人認為,知識是外在的,學習就是學到外在知識,因此會效仿比自己更早學習、擁有許多知識的人。為了盡量多學一些知識,不斷閱讀、背誦與聽課。最典型的代表是看書,不斷背誦書上的內容,將圣賢的教誨視為真理,強調必須追隨圣賢。 相反的,西方人從希臘時代開始,就認為爭論能力、辯證能力和戰斗能力都是男人所需的能力,相信知識存在于自身而非外在,因此不斷發問以追求真理。蘇格拉底反詰法的出現也是由此而來,透過發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 以色列雖然地處亞洲,但多為歐美移民。此外,數千年來,猶太人受到無數欺壓,沒有自己的國家,沒有老師,他們要在外來迫害中求生存,就必須盡力激發自己已經擁有的知識,創造自己的力量和存在。于是,他們找到了哈柏露塔這種不分年紀、學歷與職責,可以有效學習的討論式教育方法。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和孩子“做朋友”?
再好的學校、教師,也無法給予無盡的愛,許多亞洲家長努力提供孩子比較好的讀書環境,卻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情上,做得太少太少。好不容易有了陪伴,卻總是帶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孩子就像一臺馬達一樣,轟隆轉個不停,卻不知道為何而轉。 看到不少人在討論“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這其實是個偽命題。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的問題。我們呼吁中國父母,多一些時間研究猶太人哈柏露塔的教育理念精髓,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辯論”。這不但對于激發孩子自主學習力有益,更重要是增進了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了解父母的機會。每個父母都能教出優秀的孩子,區別在于和孩子相處的方式。
中加楓華國際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