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很大,包羅了許多傳統思想及學說流派,影響較大者有道家哲學、周易學說、五行學說、太極哲理以及孫子哲學等幾個方面。我們將從古典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個方面來探討武術的思想淵源。
古典哲學的本體論
中國古典哲學的本體論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它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氣”是“道”的體現,并以“氣”的聚散來解釋生命的形成,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在古代武術理論中,“氣”被視為武術的原力與本根,是武術生命的精微所在。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如武術功能、神韻、絕技等,均為“氣”的演化與體現。由于生命的盛衰變化都是“氣”作用的結果,人體“氣”的質量好壞決定著生命狀態的優劣,因而“氣”也被視為武術養生的理論基點。
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天人合一的觀點也是本體論的范疇。所謂“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武術是人體的運動,要達到武術的目的,練武實踐必須順應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達到與宇宙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以尋求發展。上海少兒武術培訓
武術的認識論基礎
“知行合一”是武術的認識論基礎,是武術發展的重要機制。所謂“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切身體悟,進而指導實踐,認知與實踐是統一的,一致的。這一理論在武術中的表述經常是“學以致用”、“直覺體悟”。中國武術是在一定的社會需要下而產生的,學以致用正是演練武術的宗旨。而武術的意境、神韻等又很難用言語表達,這就要求學者用直覺去領悟體驗、進而把握。這也是我們民族傳統思維的特點。
武術戰略思想的幾大基本原則
“反者道之動”的方法論構成了武術戰略思想的基本原則。其意思是說,對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轉化是運動的規律。也就是說,剛能克柔,柔也能克剛,強能勝弱,弱也能勝強。因而,中國武術便要求技擊必須符合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等原則。
中國古典哲學對武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學的武術陰陽觀,以陰陽八卦化生觀念為理論基礎的八卦掌,以五行學說為理論思想原則的形意拳,以太極哲理為精髓的太極拳,以及以孫子哲學為指導思想的武術技擊戰術觀等,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典哲學是武術的思想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