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階段開始入讀國際學校比較好
發布時間:2023-04-29 13:22:31 已幫助:人
家長的觀點
我們先從以下幾個觀點來討論一下:
觀點一:越小越好?主要考慮孩子的語言接受能力,因為5-12歲是孩子學習外語的較為關鍵時期,此時接受第二外語可能會和母語一樣流利。
觀點二:建議在10歲左右?小學高年級階段轉學,主要是考慮孩子的中文語言語法的積淀和在公立學校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嚴格要求。
觀點三:一年級就應該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因為公立學校管理很嚴格,家長擔心這會影響孩子的童年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甚至之后再轉到國際學校會立刻產生松懈心理。
觀點四:1-3年級讀公辦學校,4年級轉到國際學校?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前期在公立學校的環境氛圍中,讓孩子自律,以及對中文能力有很大幫助。4年級后再轉入國際學校,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適應國際學校模式。
什么樣的孩子適合國際學校
1、有明確出國留學意向
如果家長已經為孩子制定好了日后出國留學的計劃,那么不妨讓孩子在國際學校就讀。
不僅可以了解英語口語,還能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國外留學教育的模式。同時,一般國際學校都有自己的出國留學服務體系,對孩子出國留學的規劃和實施會有一定的幫助。
2、自控能力較強
國際學校的教育模式自由靈活,學生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因此,自控能力較強的孩子來說可以展現自己的長處。
3、將要移民的家庭
國際學校可以為孩子提供相應的國際化教育以及學習生活環境,給孩子體驗以后的國際留學教育乃至國外生活。
因此,選擇移民他國的家庭,可以給孩子選擇一所合適的國際學校就讀。畢竟,直接去一個陌生的國家,孩子可能會一時難以適應下來。
總的來說:
三個“入場期”各有利弊:在幼升小階段,孩子來說,可能更重要的是整體的家庭環境。在小升初階段,可能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語言功底。在初升高階段,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給孩子選擇什么樣的國際課程。
轉學之后
針對孩子轉學初期不適應的狀況,家長要做好思想上的轉變,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做項目、做ppt、拍視頻,而不單純是低頭做試卷。
模式的突然改變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能需要和學校外教多多溝通,鼓勵孩子保持興趣、努力克服困難。
或者是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多多接觸英語的時間,無論是在閱讀還是寫作,讓孩子擁有語感和對英文的敏感。選擇一所國際學校和選擇轉學的時間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適合往往更重要!
三個階段入學的影響
幼升小:的階段
幼升小進入國際教育的優勢:
如果在幼升小階段進入國際教育,孩子從小就能受到國際化的先進教育的浸染,這對一個孩子的整體思維必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同時,孩子如果在幼升小階段就進入了國際教育,其創造力與天性可以被很好地保護和尊重,而不是一進入小學就開始成為做作業的機器和考試機器。
當然,還有一點,這個時候的爸爸媽媽,會在家長圈呈現出一個相對高端的家長生態圈。
幼升小進入國際教育的問題:
在幼升小階段需要了解的是,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假如想在初升高的時候再回歸到體制內,這條選項基本已經沒有什么意義。
一方面是解放天性的快樂兒童成長模式,一方面是需要大量考試知識沉淀的應試教育,其結果可想而知。
另外大部分家長會考慮到的就是理科的基礎問題,因為大家會覺得雙語學校對孩子整體的性格的培養,還有人文功底這種素養的培養,有絕對壓倒性優勢。但是在理科方面,基礎則不是那么牢固。
我們都知道體制內的教育對刷題量十分注重,而國際教育對理科的基礎知識難度其實是低于國內教育的。
小升初:有退路的階段
選擇小升初進入國際教育,基本是屬于能讓家長再左右搖擺一下的階段,但在小升初階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你選擇孩子在體制內讀:能否抓好英語功底,將會直接影響最后申請本科。
在小升初階段選擇好正確的英語學習內容來給孩子做到足夠的英語補充,讓他未來能夠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小升初進入國際教育的優勢:
在小升初這一階段,從經濟方面來講,還是有好處的,至少能夠省一些錢。但同時,孩子如果是在一個相對較好的公立小學里,往往學校可以幫孩子培養出較好的學習習慣。
小升初進入國際教育的問題:
孩子在經過5年公立體系的學習后,其思維其實是相對固化的,而對于國際化的學生來講,他需要的是足夠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真正的探究型學習能力。
比如:當別人家通過養蠶這一件事情,就已經明白了很多科學的演變,四季的不同,而在小升初階段進入國際教育的孩子,思維還沒那么靈活,最多能知道用一個放大鏡下邊放片紙能燒起來,或者能觀察螞蟻是怎么搬家的。
初升高:性價比最高的階段
初升高進入國際教育的優勢:
就深圳來說,國際教育資源大部分都是在高中階段。初中階段可以選擇的學校其實很少。同時,在高中選擇的時候,學生可以有更多為自己未來負責和做主的機會,對未來,不能說一定有非常清晰的走向,但學生肯定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初升高進入國際教育的問題:
對于很多高端高校的申請,除了學習的硬指標外,更多的是綜合素養,而這種綜合素養絕對不是通過高中三年,10年級11年級12年級就能培訓出來的。
在孩子最后的高中三年,學生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投入到綜合能力的活動中來,因為他還要面對的接下來三年的GPA成績,以及更多的標化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