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假期越來越近,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把孩子的安全問題放在首位,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親子教育管偶遇孩子假期容易出現的幾大安全問題以及相關的應對措施,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孩子生性好動,難免跌倒、摔跤,此時,我們應先看一看跌摔在什么部位?詢問孩子該部位能不能動?觀察孩子意識是否清醒。
如果孩子能夠站起來,還能活動,說明只是表皮或軟組織受傷,可以先用毛巾包裹冰袋,按壓患處冷敷15分鐘,減輕局部血腫;如果有擦傷,可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洗凈,保持患處清潔,并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扎。
如果孩子無法自如活動患處,出現明顯骨折征象,應先用木板、木棍、硬質書籍等其他硬質的材料對傷處進行固定,對于胸腰椎骨折的孩子,則要讓其臥于木板上,隨后送往醫院。
如果孩子意識不清醒,就要立即叫救護車。同時觀察他是否還有呼吸:看胸、腹起伏運動,聽孩子口鼻呼吸音,用面頰感受孩子呼吸;萬一孩子沒有呼吸了,就要持續給他做心肺復蘇,直到急救醫生趕來。
心肺復蘇怎么做?
將孩子放在結實的平面上,用單手手掌下部垂直按壓孩子胸骨(對于1歲以下的嬰幼兒用手指即可),快速連續按壓30次,深度為胸廓1/3-1/2,速度為每分鐘100次;隨后人工呼吸2次,如此按壓/通氣5個循環后檢查有否有呼吸。
注意:盡管有些孩子跌倒后會很快改善,但由于頭部損傷的反應表現得較晚,因此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說某一局部部位疼痛,或有困倦、惡心、嘔吐等表現,就應趕快就醫。
二、燒燙傷
在冬天里,各種取暖設備設施的不當使用,很容易引起燒燙傷。這時,需要記住“燙燒傷五字訣”——沖、脫、泡、蓋、送。
沖: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洗或浸泡在冷水中15~30分鐘,以盡快帶走燙傷部位的熱量。注意不可直接把冰塊放在傷口上,否則會加重皮膚損傷,影響愈合。
脫:等到皮膚降溫后,再輕柔地脫掉孩子的衣褲,注意如果衣服粘住皮肉,需用剪刀剪開,保留與皮膚粘住的部分,不能強扯。
泡:對于疼痛明顯的孩子,可持續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鐘,緩解疼痛。
蓋:用無菌紗布或干凈的毛巾等覆蓋燙傷處,并加以固定,起保護作用。
送:及時送醫院治療。
注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需注意不要挑破傷處的水泡,不要在傷處亂涂藥水或藥膏;降低局部溫度時,注意給孩子保暖;燙傷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1%(相當于孩子手掌大小)時,應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三、凍傷
天寒地凍的時節,帶孩子外出玩耍時,孩子容易出現凍傷狀況,如果孩子訴說耳朵、鼻子、臉頰、手指或者腳趾有麻木、灼傷感,皮膚呈現出白色或灰白色等就需要注意了。
我們應立即把孩子帶到溫暖的室內,把襪子脫掉,用溫熱的毯子裹住孩子的身體;給他換上舒服干爽的衣服、喝一杯溫熱的水,讓他從內到外暖和起來;還可以把孩子凍傷的小手、小腳放在你的腋窩下進行“解凍”。有時候孩子凍傷的手指和腳趾會有“粘連”現象,“解凍”之前,可以先用棉花或者其它柔軟的填充物將手指或腳趾慢慢分開。
采取以上一系列拯救措施后,如果孩子受傷部位的肌膚改善正常的粉紅色,說明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已經改善正常,否則就要帶孩子及時就醫。
注意:不可將孩子的受傷部位直接放進熱水中浸泡,或用熱毛巾或是手掌按摩,也不能使用電熱毯等直接給凍傷的部位加熱。
四、異物吸入
孩子愛吃的糖、果凍、花生等小零食,紐扣、硬幣等小玩具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呼吸道被堵塞,這種意外發生時,采取急救措施至關重要,孩子能夠得救也許就在短短的幾分鐘里。
對于一歲以下的嬰兒,應將孩子頭朝下托在前臂上,騎跨在大人的胳臂上,同時從后背向前下方用力拍擊,直到異物沖出來。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先看看他能不能發聲。如果孩子還能說話、哭叫并能配合大人的指令,應鼓勵其用力咳嗽,嘗試咳出異物。
如果孩子咳不出來,也不能說話,可采用海姆立克法:蹲在孩子身后,讓孩子緊貼著你,一手握拳,另一只手壓在拳頭上,放在孩子胸部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正中位置,隨后用力地向內、向上推壓沖擊,直到異物被排出。
注意:千萬不能順著拍背,很多人以為順著拍背能把異物拍到食管里,事實上這只會把異物拍到氣管深處,越堵越嚴重。